关于贴片
致朋友们的一封信
关心柔灵科技的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孙瑜。
今天是2021年的中秋团圆日,很高兴,在这里,在我们柔灵科技公众号第一天正式启用的节点,向大家表达由衷的祝福,也祝大家福满中秋、阖家团圆。
期待在这个大家庭中,未来有更多的朋友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我们伟大的事业里,圆我们大家的未来之梦。

我在美国呆了17年,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从事科学研究。2019年底我们把新科技脑机接口公司落地在国内,然后我2020年春节回美国,但后来因为疫情在美国待了半年,2020年8月份才回到中国,所以说现在在国内大概呆了1年整。
我一直庆幸自己做了一个非常正确的回国创业的决定。我们的脑机接口公司发展的非常好,我们的团队集合了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杜克大学、美国西北大学以及国内浙大跟清华的优秀学子。也刚刚完成了几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
脑机接口技术不单单满足了我们巨大的对于新技术的好奇心,同时也实实在在的对我们的社会跟未来产业发展跟人类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为了聊清楚脑机接口,我们先来聊聊什么是硬科技
我自己之前是在浙江大学高分子毕业的,后来在美国第一的高分子学校阿克隆大学拿了博士,我们课题组之前帮助美国航空航天局分析过挑战者号飞船的失事事件。1986年挑战者号飞船载了7个宇航员从地面升空,在上升的过程当中,其中有一个橡胶的密封圈老化了,使得航天飞船发生漏气,导致爆炸。这里面所有的7个宇航员为此丧生。白宫成立了调查委员会专门调查这个事情。我们的副导师Alan Gent 是白宫调查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参与了此事。他也是国际上最顶尖的橡胶领域方面的教授。所以我在博士的时候也是跟随导师从事橡胶撕裂性能方面的一个力学研究。

我博士毕业之后在一家500强公司从事关于橡胶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的研究。同时我自己也成立了一家科技咨询公司。这家科技公司咨询公司,从事主要就是硬科技方面的咨询。这些领域包括航空航天、脑机接口、小型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那个时候我们也接待了来自从国内大量最优秀的企业家和投资人。
我们去常春藤院校、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跟哈佛大学著名的实验室、教授以及相关的专利办公室进行考察和访问。同时我们也去拉斯维加斯的消费电子展CES参观全球最顶尖的硬科技领域。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自己作为一个硬科技的从业者,其实对硬科技的理解,也是达到了另外一个新的高度。在交流当中,我也有幸认识了来自于脑科学各个领域优秀的一些科学家跟工程师,他们分别从事于计算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生物学、AI智能算法等等的一些各个领域的最优秀的小伙伴。脑力的碰撞最终导致了我们在2018年开始创立脑机接口公司,并最终在中国落地。
更早的时候,对于硬科技的一个理解来源于我2016年在纽约跟北大国发院周其仁老师、知名科技咨询家王煜全老师,还有其他几位来自于华尔街跟一些名牌大学科学家的脑力风暴。周其仁老师作为一个研究农业经济的学者,当时也跟我们一起谈论硬科技的发展,这一点让我很吃惊,也让我隐约感觉到中国的产业战略方向可能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传统意义上中国在那个时候给外界的印象其实是一个山寨产品、贸易、低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一个形象。所以自从那一天之后,我开始对中国的一个大的战略发展的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我也有意识地把我自己之前所学的材料科学硬科技的背景,跟中国的一个硬科技战略方向做更多的融合。所以也就有了后来组建了这么一个也是硬科技团队的一个初衷,让我们所做的事情跟整个大势更加紧密结合。

关于硬科技,就不得不聊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还有造纸。我们再来对比一下,我们前两年2018年的时候,我们国内另外一个关于四大发明的一个说法,那时的四大发明是高铁、网购、支付宝还有共享单车。那各位有没有发现这里面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古代的四大发明都是硬科技技术,而我们发现2018年的所谓的四大发明,其实只有高铁是硬科技创新,其他三个都是模式创新。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大家来看下面这个图,在下面这个图里面描述的是中国的GDP占世界总GDP的百分比在过去2000年的变化的情况。一般在中国的GDP百分比占比最多的时候,也就是硬科技,或者是说我们的古代四大发明涌现的时候。所以大家看到中国的经济GDP在目前大概是占比10%几到20%的样子,而且处在一个上升的趋势,所以说我们发现我们现在的四大发明其实已经开始有硬科技的成分在里面的,而且还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硬科技的百分比在所有的发明创造里的百分比,会越来越高,这说明了我们现在是处在一个硬科技爆发的前夜,而且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大爆发,会迎来我们未来科技的大爆发。

我们自己的硬科技技术也会慢慢的崛起。
上面这个图里面也可以看到美国GDP的百分比呈现一个下降的态势,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最近中美在硬科技方面的竞争有这么激烈,而且美国也是千方百计的阻挠高新技术在中美之间实现各种各样的交流跟沟通。但我认为这个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虽然说美国政府在硬科技方面的各种各样的人为干扰因素很多,但科技本身是没有国界的,而且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达到平衡。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在美国刚刚崛起的18世纪,在那个时候英国有一个很有名的纺织工业家叫Samuel Slater。他之前为了从英国来到美国,并把他自己的技术带过来。他不得不把自己乔装打扮成一个女生的形象,偷偷横渡大西洋来到美国。后来他来美国之后在罗德岛州的一个镇,雇佣了当地的几万名工人,把美国的工业,特别是美国的纺织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所以它在美国被称为美国的工业革命之父(Father of the American Industrial Revolution)。但是他在英国就被称为叛徒(Slater the Traitor)。所以大家看到了,就算是在英美都是有类似一个文化背景的情况下,都有这么激烈的技术竞争,更何况是目前中美有完全不同的一个文化,所以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其实最近几年也一直在印证我过去几年的预测方向。2021年中旬,我国政府出现了打击互联网的各类新闻,比如说滴滴打车,同时也出现了打击在线教育app、还有各种的一些互联网平台。所以大家可能有一种错觉,是不是政府已经开始在打击科技产业了?其实不是,政府打击的是信息产业的一个互联网的模式创新,而不是信息产业里面硬科技的壁垒创新。恰恰相反,我国政府非常非常鼓励硬科技的创新,我们最近两年跟资本,跟各级政府,跟合作伙伴频繁的沟通中也说明了这一点。
模式创新讲究的是一种商业模式复制的成功,所以说它更依赖于流量,更依赖于巨头的一个以太效应的经济模式。而硬科技创新模式更依赖于专业公司的专利技术,几十年如一日的耕耘,慢慢迭代的这么一个壁垒的建造。所以我们国家在十四五计划里面看到的硬科技发展路线规划就很清晰: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芯片技术、基因与生物技术。科创版的设计其实也是这么一个大战略思考的缩影。

硬科技的迭代它是从一个PC到互联网到移动端,然后再到我们所谓的元宇宙的这么一个方向的迭代。相关的基础建设,其实也是从局域网过渡到互联网中心,再到云,然后接下来我们在元宇宙里面会看到各种各样基于区块链,各种各样基于超级大型数据中心的一个基建。
硬件的设施其实也有所差别,比如说我们之前PC跟互联网时代可能用的是有线的光纤网络。那无线的技术发明之后,也慢慢从3G、4G过渡到5G、6G。相关的终端其实也有大大的区别,从我们比较熟悉的电脑,我们的网页浏览器,逐渐过渡到各种各样的智能手机跟物联网,而且这个物联网包括了AR、VR、汽车、各种各样的家居设施。甚至于我们接下来也会讨论到的夜间物联网的一个技术。那它的应用APP也是从软件过渡的网站,到最后基于元宇宙的各种各样的一些不同平台的五花八门的应用,我们都会陆陆续续展开详细描述。

答案是,没有哪项技术像脑机接口一样,会彻底颠覆我们人类文明的进程;脑机技术的颠覆性在于,它在试图替代五万年来我们赖以为生的协作工具:语言;它要绕过语言,建立一个能让大脑和外界直接沟通的全新界面。
以上的种种原因都使得我想回国投身到这个行业当中,随着我国硬科技发展的浪潮让自己实现更多价值的同时,也尝试点亮我周围以及其他对于硬科技有好奇心的人。但你可能会好奇,有那么多“黑科技”,像自动驾驶、深度学习、混合现实,为什么我们要投身于脑机接口?
简单回顾脑机接口的历史,它也是由非常模糊的概念发展而来的,世界首例成功的EEG连接来自于19世纪德国心理医生Hans Berger。到1980年底猴子大脑皮层内脑机接口的测试,到1990年代杜克大学Nicolelis用夜猴运动皮层来控制机械臂,以及到人工耳蜗作为是迄今为止最成功、临床应用最普及的脑机接口的商业化。整整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

脑机接口可不仅仅是会改变我们交流的方式。它会赋予我们人类一系列“科幻级别”的新能力,比如用意识操控机器、移植记忆、用机械骨骼代替人体、以及全面提升大脑的算力。用一句话来说,脑机技术一旦实现,人类将一跃成为超人。
听起来特别玄乎,对吧?其实,我刚才所说的这些功能,科学家已经扎实地开展了几十年的研究。他们正在逐步揭晓,实现这些功能的科学基础。在全世界最顶尖的实验室里,脑机接口已经在人类实验上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在实验室外,像人工耳蜗这样的脑机接口产品,也已经开拓出了每年上亿规模的市场。像睡眠,中国目前有3亿人口处于轻度的睡眠障碍,脑机接口可以解决人类的睡眠问题,形成几千亿的有效市场。
脑科学特别是脑机接口是整个硬科技黑科技里头的一个皇冠上的明珠。你可以想象它所处的阶段就好似一个早晨6:00的太阳,我们目前仅可以看到一点晨曦,但是我们还没看到升起的朝阳。
更早的时候,比如2017年当我作为混沌大学的老师在北大讲课的时候,很多的投资人跟企业家还很少有人听说过这个,那时候Neuralink也是刚刚出来,那个时候可能是更像是一个凌晨4:00的太阳。外面还乌漆嘛黑一片,很多脑机接口科技的脉络还没有很清晰。但我们认为两年之后会变成一个9:00的太阳,就是一个朝阳刚刚升起的时候。
谁都能看得到了,我们认为这个时候反而就不算是一个最好的了解脑机接口的时机了。

所以现在刚刚好就是了解这个方向最好的时机。比如目前来讲,只要和脑机方向相关的一些进展,或者每一次马斯克牛人有什么相关的新闻,我的微信就会爆炸性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涌过来,有要采访的,有要询问我对某一个技术看法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块技术发展的必然性以及它的热门程度。
我自己也会经常在全国各地演讲,科普脑机接口技术。有行业内千亿市值的上市医疗公司、有知名的高校、中学,包括人大附中、清华附中等等。我们之前经常跟一些地方政府交流,政府的官员就会说,只要是伊隆马斯克所有东西我们都想参与,当然只是开开玩笑话,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国各地,无论从地方到国家层面,无论在国家战略,在政府执政层面,在资本,在各方面,在脑科学特别是脑机接口的方方面面,已经开始深入人心。
特别是当前中美竞争大前提下,对我们做科技产业,或者说对我们相关的一些行业从业者跟研究人员来讲,虽然说脑机接口是一个国家之间竞争的敏感技术。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也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我们也抱着这么一个想法,希望通过这个公众号平台的介绍,让更多人了解脑机接口,更多人从事这个行业,无论从科学的好奇心,还是从未来职业的发展,我相信脑机接口,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和空间。
在未来这个公众号文章里头,我以及其他小伙伴会从一个科学家跟相关专业人士的视角,和你分享脑机技术的进程。不过,我们想给你展示的,并不是我们距离超人的未来到底还有多远。我要告诉你的是,前沿技术的演进,其实是遵循着一些最为朴素的底层逻辑。
第一个底层逻辑是,技术的演进往往不是源于创造,更是源于“组合”
在人类的技术史上,很多创新,都是因为我们把已经存在的技术,用一种全新的方式组合在了一起。比如说,喷气机,其实是压缩机、涡轮增压机、点火系统的组合,用新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再比如机关枪,其实是组合了火药、弹簧、灭火器以及水冷系统的技术。
因此,在这个公众号里,我们会顺着这样的思路,带你一起拆解脑机接口。脑机技术就是一个超级跨界组合,囊括了脑科学、神经科学、材料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等多个学科的研究,也高度依赖于这些学科的协同进化。

第二条底层逻辑,是技术的演进并不受困于理论,甚至会比理论先行一步
如果我告诉你,对于自行车为什么能向前滚动而不倒的原理,直到现在都没有定论。如果我再告诉你,蒸汽机的发明,要比科学家提出热力学三定律,要早上100年呢?你会不会很惊讶?
对于有工程师思维的科学家来说,技术的突破走在理论前面,这毫不令人意外。虽然大脑的工作方式仍然是个谜团,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在实验室里,用脑机技术操控机械手臂、激发心流、治疗中风、瘫痪。这难道不是,技术先行于理论的最佳案例吗?

第三条底层逻辑,是一个关于商业的规律。这个规律让我坚定地相信,在这个领域,未来一定会诞生万亿美金的公司
我们知道,苹果公司是前几年全世界第一个市值突破万亿美金的公司。我认为最关键的原因在于,移动互联网,为人类活动创造了全新的空间。这种“拓荒式”的突破,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必然会带来巨大的机会。
你会看到,脑机接口将会开发出一片我们从未涉足的无人之地。如果我们的交流是通过意识,如果我们能把思想、情感、记忆都上传到云端,那么,我们人类完成协作和创造价值的界面,就会彻底改变。这个新界面,现在还是一片荒原,但是未来必将被开拓。
所以你看,脑机接口之所以值得我们花时间,不仅是因为它很“黑科技”。我希望你从这个公众号收获的,是关于科技发展最普适的道理。

好的,如果你准备好了,现在就跟我进入脑机接口的世界,看看人类到底是怎么进化成超人。我很欢迎你随时通过各种方式和我联系,也欢迎你把这些内容分享给更多的人;如果你要加入这个伟大的事业,我可以帮你介绍给相关小伙伴。
总之,“未来已来”,中国硬核科技的春天已经敞开了大门。
未来,我们一起上路!
